星期一, 4月 30, 2012

來自天國的喝采(Cheers from heaven)

這場跟我一起同場看電影的居然有戰哥跟他的太太連方瑀,還有加上幾個隨扈,才四排的小廳被這些人這麼一擠,就顯得更小了~~~

~~~~~~~~~~~~~~~~~~~~~~~~~~~~~~~~~~~~~~~~~~~~~~~~~~~~~~~




這部來自天國的喝采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在電影中很多的對話是令我人很感動的,當主角的太太在問主角為什麼要幫這群不認識的人?主角回答:"就是因為他們是外人才要幫,我從小就受過很多人的幫助,而現在的小朋友卻沒有這些資源......",這段對話也是讓他太太下定決心要幫助主角完成幫助別人的夢想...
主角的動機讓我想到常聽到很多老一輩的在說他們小時候的眷村生活,一家挨著一家都是認識的街坊,一家有小孩,全村的人都知道,小孩在外頭,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只要有街坊鄰居在,那是一定會在一旁幫襯著.而現今,我們進入了工業社會之後,鄰居們互相其實真的說認識的也不多,在樓梯間遇見了,連個頭也不點一下,更別說相互幫忙了....主角能以幫助外人,或是說他不把這群孩子們當作外人看,除了在物質上盡量的幫助,在生活上也告訴他們什麼對,什麼是錯,教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用心的教誨,也讓這群孩子們感受到,他是真的為他們好,並且也好好的回應給他.而為了這群孩子們,他的犧牲,即使和他們的父親相比,我相信都是不遑多讓的,這份情操真的令我很感動!

必須說,四月份真的是阿部寬大叔之月呀...一連從"奇蹟","麒麟之翼"到最後這一部"來自天國的喝采",每部片都有他的影子,而且什麼樣的角色都能演的入木三分,真的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演員,而在這本片中,我觀察到他的口音跟他以前的日劇或是電影中略有不同,我想他應該是有再特別練過沖繩的地方語調吧,聽起來就是一種很霸道的感覺,不過很有意思!

~~~~~~~~~~~~~~~~~~~~~~~~~~~~~~~~~~~~~~~~~~~~~~~~~~~~~~~~~~~~~





星期四, 4月 26, 2012

復仇者聯盟(Marvel's The Avengers)

小週末,來看上半年期待度最高的Avengers~~~~~

~~~~~~~~~~~~~~~~~~~~~~~~~~~~~~~~~~~~~~~~~~~~~~~~~~~~~~~~~~~~~~~~~



這是一部娛樂性很高的電影,即使沒看過復仇者(Avengers)漫畫的人也可以無痛的進入劇情當中,當然,如果已看過"美國隊長","綠巨人浩克2","鋼鐵人2"以及"雷神索爾"之後再來看這部也許會更好,畢竟在這四部電影的片尾都為這部電影先鋪了很多的梗了..

先提一個我認為加分的地方--翻譯,我認為一部好的外語片,當翻成當地語言時,翻的好的話,是可以為加電影很多分的,而這部電影翻譯用了很多台灣人熟悉的字眼,觀影時可以感到格外的生動,跟年初的"紅酒燉香雞"( KOKOWÄÄH)比起來,算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部.

基本上電影本身是沒什麼懸念,從預告片段就可以看出來,不就是有外星人要進攻藍星,然後就有人集結了美國的超級英雄們一起共同的抵抗並擊退外星人,(當然,預告片是沒講說會擊退,不過這點常識用膝蓋想就知道了吧...),沒錯,劇情就是這麼簡單!!

在這部眾星雲集的大堆頭電影中,其實幾乎每一個有台詞的都能算是主角吧,當然,一些從沒看過跑跑龍套的雜魚除外,由於是超級英雄的電影,所以要是大家都是有志一同的要一起去打擊外星人,那就沒什麼可看了,因此重點就是放在要怎麼整合這票異於常人的超人們了.

在眾多的超級英雄中,我還是特別喜歡小勞勃道尼這個鋼鐵人的角色,不知怎麼回事兒,我真的覺得他很適合演這種賤賤的角色,其實跟在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中的設定也差不多,內心正義感很強,但是嘴巴上卻總是不饒人再加上這次小辣椒這個配色在這部電影中插上一腳,多少也為鋼鐵人這個角色加入一些溫柔的元素.

在主角群中,另一個有趣的角色就是洛基(Loki),這次本片的大魔王,我真的覺得這次的大魔王在人物設定上很有意思,他不像是在鋼鐵人或是美國隊長中那些強硬的反派角色,給我的感覺反而像是個二世祖,給人就是一整個阿斗兒的感覺,一直幻想著要權力,統治世界,卻整出了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玩具.最後的下場也令人莞爾..

這部電影有動作,有特效,有歡樂的笑點,完全符合漫畫的特性,個人大推這一部,不知道新推出的蜘蛛人有沒有機會會出現在復仇者聯盟2呢..真令人期待.

~~~~~~~~~~~~~~~~~~~~~~~~~~~~~~~~~~~~~~~~~~~~~~~~~~








星期四, 4月 19, 2012

星期日, 4月 15, 2012

天外飛來一隻豬(When Pigs Have Wings)

在是太悶了,所以在超級戰艦之後,我決定再接再勵!!!


~~~~~~~~~~~~~~~~~~~~~~~~~~~~~~~~~~~~~~~~~~~~~~~~~~~~~~~~~~~


幾個月來我對於這種小片商發行的電影愈來愈感興趣了,在上半年,繼"分居風暴"之後,在看過預告後我最期待的就是這部電影.沒有太多彎彎曲曲的愛情或是算計,也沒有亮眼的3D特效,靠的就是過人的腳本以及演員們生動的演技.

故事是建立在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這兩個已有說不清的"歷史共業"的國家身上了,這兩個共同擁有的,除了"歷史共業"之外,對於宗教的信仰也同樣有無比的熱誠,分別是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建立在這兩種不同的信仰上--豬不是潔的.

一個在海上捕魚的魚夫,每天的漁獲是少的可憐,偏偏老天還是跟他開了個大玩笑,他魚捕不到幾條,但卻莫名奇妙的捕到一頭從越南來的豬,而這一切的故事就都因這頭豬開始了...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個梗,在漁夫所在的巴勒斯坦中,他找不到怎麼處理這頭豬的方法,但聽說在對面的以色列人有養豬,於是便想直接賣給以人,但沒想到,他們要的不是豬,而是豬的精液.於是乎這漁夫為了生計,不得不幫這頭豬DIY了.... 這部電影用的很多的黑色幽默揶揄了以、巴兩國在面子上的衝突以及兩方宗教,不論是面子還是信仰,人民的生活還是很重要的,也諷刺大官們可以吃香喝辣,只要動動嘴皮子就可以制造一些衝突,而最後辛苦的還是在低層苦哈哈生活的人民...

~~~~~~~~~~~~~~~~~~~~~~~~~~~~~~~~~~~~~~~~~~~~~~~~~~~~~


超級戰艦(Battleship)

最近都在加班,不然就是時間太趕,已經隔好久沒去看電影了,趁著得閒就趕緊來看一部吧!!!

~~~~~~~~~~~~~~~~~~~~~~~~~~~~~~~~~~~~~~~~~~~~~~~~~~~~



原本我對這部電影完全的不看好,但我必須說,是看走眼了.

這部超級戰艦我覺得可以說是變形金鋼+怒海潛將~~~~~~

一直以來,對於外星人入侵地球這類的題材我都一直興趣缺缺,沒錯,一定是可以藉此展現出電影強大的特效製作能力,但是在劇情上就難免受限許多,總不能演到最後,外星人成功佔領地球吧??但即使在劇情上天生就受限,還是有很多電影變著法兒玩了很多的新花樣,"變形金鋼"系列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部電影除了特效做的不錯之外,也引入了一些海戰的技巧,還有利用對方弱點的一些小trick,其實針對外星人怕光這點就讓我想到日本有名的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決鬥巖流島的故事,用的相當的好,也為電影帶來很多的張力,不會讓觀眾覺得說,好像每都藍星人都是碰巧打贏外星人的.另外眼尖一點會在發現在海戰的一部份很像是小時候在玩的桌遊-Battleship,玩法就是在雙方都看不到對方佈陣的情況下,依照座標發射炮彈,如果猜中了就可以一直的轟炸下去直到有一方的戰艦全被擊沉為止,這部電影也在真實的海戰中重現了這個桌遊,其實還挺好玩的...


最後,我必須說,海軍的制服真的太好看了!!

一身全白,就像iMac電腦一樣,沒有髒髒的迷彩,也不是難看的綠色,或是厚重的暗藍色,一身的白色制服就顯出了海軍的高雅氣質..一個字---帥!













~~~~~~~~~~~~~~~~~~~~~~~~~~~~~~~~~~~~~~~~~~~~~~~~~~~






星期六, 4月 07, 2012

[轉]撕扇記:美言不信的蔣勳

作者 江弱水 東方早報 2012-03-10


讀了《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我覺得中古的幾位大詩人,陶淵明,李白,王維,白居易,都會出來找蔣勳拼命。我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不嚴謹的寫作,比所有的“戲說”和“大話”都強,幾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說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劑,不算是過於嚴厲的指控吧?
江弱水
要形容這是個什麼時代,我想到的詞首先是忽悠,可是這個詞常見的解釋都不能得其神韻。我一直想給忽悠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發現很難,除非輔之以一些描述。首先,忽和悠都是動詞。平常我們講忽閃,講晃悠,忽就是閃,悠就是晃。然而,忽和悠又都是形容詞。忽者,短暫也;悠者,久長也。你要說什麼什麼的十萬分之一,那就用得上忽了,十忽等於一絲。但悠久啊悠長啊悠遠啊,悠便是好久好長好遠。現在,我們可以想像了:有那麼一個人,好像拿著個手電筒,在你眼前晃啊晃啊,閃啊閃啊,你暈了,像被催眠了。於是,你不再是你了。一會兒工夫,你被騰挪到另外一個你本來不在的立場觀點上去了。總之,你就依了他了。忽焉在此,悠然在彼。等到你悠悠醒轉,會發現已然到了一個你不認識的地方,你悔恨,你羞愧,你對真相的認識會清晰得發疼。
“東村姓施的姑娘就叫東施,西村姓施的就叫西施……”我讀蔣勳,是從《南方週末》(2011113E26版)上他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演講錄開始的。但他講著講著,我好像夜航船中那個腳都不敢伸直的小和尚,漸漸從高談闊論中聽出些破綻來。
蔣勳說,越王勾踐一次給吳王夫差送去十幾個美女做間諜。我記得只送了兩個,一個西施,一個鄭旦。效顰的東施沒有送啊,怎麼可能“她擺出各種姿勢,夫差都不太看她”? 《莊子·天運》明明說東施是西施鄰里之“醜人”,勾踐敢送給夫差麼?不敢送的。
蔣勳又說:“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經不是美了。”老子這句話不能這麼解釋吧?所有人都知道美之為美,醜也就為人所知了。這解釋是由後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等所決定的,古來沒有異議的。
蔣勳還說:“鍾嶸寫《詩品》、謝赫寫《畫品》,把詩人、畫家分為九品。很多詩人寫了大量的詩,但是‘下下品’,陶淵明的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簡直像白話,但他把詩的思辨品質拉到了極致,所以是上上品。”我覺得,你要說陶淵明詩是上上品,就不要扯上鍾嶸的《詩品》,因為偏偏是鐘嶸的《詩品》把陶淵明放在中品裡。你這麼掰,會讓人誤認為鍾嶸本來是列陶詩在上上品的。
簡直都不大想跟他爭論“氣味到底是什麼”這一複雜的問題了:蔣勳說“它是肉體生命已經不在了,還在空氣裡流動著的東西”,我認為肉體生命如果還在,空氣裡也會流動著氣味。不能說聞香識女人,那女人就一定不在了。
最後,蔣勳談到了他的老師佛陀:“我最敬佩的老師佛陀沒有寫過一本書,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經,不過是他學生的筆記,所以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有一天佛陀不想講課了,就拿一朵花給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說:我一生講的經,就在那朵花裡,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以我之寡聞陋見,只知道禪宗講出處,都用《五燈會元》裡“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故事。但此外沒有在任何地方聽說過,釋迦牟尼拈花給大家看是不想講課了,而且還有那麼深奧的生命美學在花裡頭。
我想我是遇見大忽悠了。本來給忽悠一下,沒迷魂就是了,可是寒假裡逛書店,發現《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一書赫然在展示臺上,翻翻目錄,裡面講《富春山居圖》,講《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講《長恨歌》,都是很有競爭力的話題,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讀的過程非常刺激。鑒於蔣勳的影響力之大,便去圖書館找了他更多的書來。寫這篇文章動因有二,一是想搞搞清楚什麼叫忽悠,二是過春節百事俱廢,也確實比較無聊。
蔣勳的軟文裡有太多的硬傷。讀了《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我覺得中古的幾位大詩人,陶淵明,李白,王維,白居易,都會出來找蔣勳拼命。
我們平常開一個講座,大約事先總要做點功課,但蔣勳講一個東西好像從不需要找個注釋本參考一下。他對具體文字的解釋,真是一空依傍,強悍無比。下面都是信口開河的好例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蔣云:“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蒙太奇。‘南山’講的是終南山,在陝西,可是他已經有了對‘南山’的嚮往。”(第101頁)按:陶淵明時在柴桑。南山指廬山。或云此處用《詩經》“如南山之壽”的典,因為采菊是服食延年的意思。都跟終南山不沾邊。白居易效陶淵明寫過“時傾一樽酒,坐望終南山”,那才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蔣云:“是說:這裡面有一個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可是不要跟我辯論,辯論的話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第102頁)按:是辨析的辨,不是辯論的辯。蔣氏不辨即論,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蔣云:“我們今天好像在‘大化’——就是所謂的生死——巨大的生命運行中,我們像一個在海浪中跳躍的狀態,一個大浪過來,我們可能就翻了。”(第107頁)按:我已經翻了。大化者,天地也,自然也。縱浪也不是衝浪,只是放縱、放浪、放達其中耳。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蔣云:“所以他也很高興就跑去找,可是沒有找到,就病死了。”(第122頁)按:“規”字六朝人常用,表示意圖。“欣然規往”是高高興興地計畫前往,但是沒有真的“就跑去找”,“未果”僅指沒落實。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蔣云:“跟周圍一些年紀大的人一起出去走走,到處遊玩。”(第127頁)按:扶老,拐杖嘛。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蔣云:“唐朝長安城很大,有好幾層,所以用‘九重’形容。好幾層的城牆,忽然發生的戰爭讓它煙塵漫天。”(第162頁)按:《九辯》有“君之門兮九重”,朱熹集注曰,天子之門有關門、遠郊門、近郊門等九重。九重城闕應指大明宮城,千乘萬騎是指皇帝車輿,不是說整個長安和長安人民。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蔣云:“‘凝睇’就是忍住眼淚。”(第167頁)按:凝睇,定睛看也。廣東話看還用睇字,讀如tai音。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蔣云:“‘九華帳’,是說那頂帳子上的花有九十多束,非常華美。”(第187頁)按:曹植《九華扇賦序》謂“中結成文,名曰九華”,是指很多圖案花紋勾連環繞。不知從哪來九十多束花。
這些對字詞基本意思的解釋,望文生義,令人發噱。請注意,上面這些例子,只是從他講陶淵明和《長恨歌》的三篇演講錄裡找來的,也就是此書第99頁至第192頁。下邊的例句仍然不超出這不到一百頁的範圍,那些特別過硬的傷,真令人過目難忘:
我們有個成語叫顧影自憐,就是看自己的影子而產生一種對自己生命的悲哀感。(第106頁)
我覺得他的詩可以拿來作為哲學上的命題來進行討論,尤其是下面我們特別選的《形贈影》、《影答形》。各位有沒有發現,這是在我們的文化裡,第一次把人分成兩部分來看?(第103頁)
王爾德有一個長篇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畫像》。道林·格雷是一個非常美的人,畫家給他畫了一張像,放在閣樓上。然後他自己慢慢長大、衰老,同時也經歷了許多人世上的事情。等他再看到他年輕時候很美麗的畫像,他就痛恨那個東西喚起他的記憶,他就刺殺了那張畫像,他整個人也隨之蒼老了。(第104頁)
雖然魏晉三百多年……(第130頁)
我在印度特別去看了一個地方,叫做納蘭達,是一個佛教大學,當時玄奘求法的地方。(第175頁)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這又是一個對仗的句子,“鴛鴦瓦冷”對“翡翠衾寒”,“霜華重”對“誰與共”。(第184頁)
“憐”字那麼解,悲哀感確實能夠產生了。莊子裡面早有“吾喪我”的命題,怎麼會到了陶淵明才第一次把人分成兩部分來看?《道林·格雷的畫像》的情節恰好說反了:道林·格雷儘管一步步墮落,美貌卻幾十年不變,因為有閣樓上的畫像替他衰老醜惡,最後他怒刺畫像,卻把自己刺死,倒下去一個滿面皺紋的老傢伙,而畫像又恢復少年時驚人的美。歷史系出身的人居然拎不清,魏晉不多不少正好兩百年(西元220-420年),哪來的三百多年?Nālandā從玄奘開始就譯成“那爛陀”,去過了還能叫它“納蘭達”?最後,小學生都知道,“霜華重”跟“誰與共”不對。
可是,比起下面的胡扯,這些都不算什麼了。蔣勳說:
文人很麻煩,文人是到了某一個程度他就下不來了。所以陶淵明或者曹植,這些人最大的麻煩是變成文人以後,他沒有辦法回到勞動這個層次。所以他講“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就是他不曉得要做什麼了,因為他沒有一個可以謀生的東西。(第124-125頁)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已經快荒蕪了,怎麼還不回家?我常常覺得這個東西是文人的美化,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回家就真是種田去了,他絕對不種田,因為文人不會種田,頂多是雇別人來種田。(第125-126頁)
厚誣古人,莫此為甚,而且話說得忒佻薄。誰只要稍稍翻一翻《陶淵明集》,就不可能看不見那些躬耕力作的詩句: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五首》其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五首》其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雜詩十二首》其八)
千古風流陶彭澤,是宋以來所公認。這風流,不單是飲酒采菊,更多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真的“回到勞動”,真的“種田”。陶淵明自謙說“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即所謂“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說的是不願委屈自己去做官,以至食祿無望,別的營生又幹不來,種田也種不好,“南山種田時不登”。顧隨特別討厭黃庭堅的“看人獲稻午風涼”,關於陶淵明,他說得好:
別的田園詩人是站在旁觀地位,而陶是自己幹。陶淵明寫“晨興理荒穢”,也還是象徵多而寫實少,那麼他是騙人嗎?不是,他做事向來認真;就算這是象徵,他也確過此種生活,否則他寫向前向上,何必多用“耕田”字樣?(《駝庵詩話》)
我現在敢肯定,蔣勳在開講《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時,根本就沒有多瞅一眼那薄薄的《陶淵明集》,否則他不會如此輕率地說陶淵明寫躬耕是美化,還說陶淵明寫家貧是騙人: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其實這有點騙人,我們讀歷史都知道,陶淵明家沒有那麼窮,他們是世家,出了好幾代的大官,這裡只是說他沒有做到大官,沒有很多政府給他的傭人和僮僕。所以這是相對而言,在當時貴族出身的人覺得這樣大概是“貧”了。(第124頁)
陶淵明明明“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而且有時要乞食,“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要是像這樣上代闊過下代必定不窮地來推理,杜甫的窮也是“有點騙人”了。白居易、蘇東坡、辛稼軒等心目中最不可企及的偶像,“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的陶淵明,到蔣勳嘴裡卻成了“有點騙人”,“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回家就真是種田去了,他絕對不種田”。至於陶淵明的詩,更不在話下了:“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會講很多道理,其實蠻討厭的。”(第115頁)只能佩服這人真敢講啊。佛家本有持不妄語戒的。  
但蔣勳嘴上一旦跑起火車來,你就完全拿他沒辦法。在這幾篇以陶淵明和白居易為主題的演講中,李白和王維也十分受傷。王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安祿山陷長安,王維被拘,稱病,“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這是王維陳述的全部事實。新舊《唐書》只是省略了裴迪的轉述,說“維聞之悲惻潛為詩”。這個事情,到了蔣勳那兒卻被狠狠地參了一本:
安祿山做大燕皇帝,登基時一定要有典禮音樂,所以他命令王維帶領所有梨園沒有逃掉的音樂家在登基典禮上演奏音樂。王維本來不肯,可是如果他不肯,所有的樂隊成員就要被殺掉。王維最後含著淚演奏登基典禮音樂。(第173頁)
這都哪對哪啊。但蔣勳接著還說:“王維終於被放出來了,放出來之後他就到了陝西買了一塊地,說這一輩子再也不要做官了,就開始畫畫,開始寫詩。”拜託。王維放出來已經是五十八歲。他集子裡最早的詩是十六歲作。
李白則被整蠱,因為國籍和血統問題:
我覺得漢人有一點慚愧,漢人應該是漢詩寫得最好的,結果卻不是。李白的出生地據考證是吉爾吉斯,白居易是回人,他們身上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血液。(第142頁)
真是慚愧,漢人怎麼就想不出這樣的句子,一個吉爾吉斯人竟然想出“一枝紅豔露凝香”…… (第150頁)
中國詩歌歷史上出現過兩個高峰,一個是李白,一個是杜甫。兩人相差十一歲。一個從吉爾吉斯來……(第150頁)
李白當時傻乎乎的,一個吉爾吉斯人,對漢人政治的複雜性根本不瞭解。(第171頁)
前面說李白是吉爾吉斯人,也許我們可以想像李白也許長的是濃眉大眼、絡腮鬍的樣子。(第177頁)
真是興會淋漓啊!李白出生于中亞的碎葉城,簡直成了蔣勳的獨得之秘,被牢牢地揪住不放。吉爾吉斯,吉爾吉斯,吉爾吉斯,濃眉大眼絡腮鬍的李白終於吃弗消了,但是當他聽到下面這番話,才明白他這一輩子算是白喝了——
李白永遠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從來不跟人喝酒的,要喝酒就跟月亮喝,從來頭都不低下來看。(第151頁)
蔣勳聳動聽聞的方式如出一轍,他總是將個別說成普遍,將一次說成永遠。又喜歡古今比附,什麼“唐朝最有趣的一點,是沒有外匯管制”呀(第160頁),什麼“可能部長級以上的才有資格有一個洗澡假”呀。說者口滑,聽者耳順,效果呢,的確蠻不錯的。至於文外之旨,生命美學,那你就聽他掰下去好了。
我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不嚴肅的演講,這樣不嚴謹的寫作,比所有的“戲說”和“大話”都強,幾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說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劑,不算是過於嚴厲的指控吧?
這是忽悠的典範。經過一番令人眩暈的晃啊閃啊,王維應該為他做過莫須有的安祿山登基典禮音樂會首席代表而戰慄不已。李白已傻。陶淵明或會淡然置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白居易可能有點情緒不穩定,因為他深知忽悠是怎麼回事。楊貴妃其實是給唐明皇忽悠了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忽。有點像蔣勳是不?那麼,接下去就是悠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星期三, 4月 04, 2012

裸色告白(ELLES)

今天是清明節,plus兒童節....一整個就是反高潮..

唉呀,今夜已經進入彌留狀態了,加班好累@@

~~~~~~~~~~~~~~~~~~~~~~~~~~~~~~~~~~~~~~~~~~~~~~~~~~~



我承認,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沉重了一點.

導演點出了很多我們生活中的予盾,以及...真實,如果你/妳一直都是認為這世界是美好的,大家都跟教科書上說的一樣,或是你總認為做壞事的人就一定是壞人,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別看這部電影比較好..
這是一部三個女人的故事,主角就仨,一位記者,兩位援交女孩,而電影主要的內容就是描述記者為了一篇特稿去採訪了兩位援交女孩的經過.

這兩位援交女都各有故事,一個看起來清純的學生是為了維持自己光鮮的生活而下海,另一位看起來打扮的妖豔的女子是因為自己剛到法國就受到變故而不得不開始出賣肉體.導演很有意思的將兩個設定不同的類型按上正好相反的原因.但撇開這個不提,從觀影的角度來說,我對導演去剖析不同男人們去找援交的內容這件事情很有興趣,導演不太去細究其原因,而是以援交女的角度觀察這些"恩客"們,有些有很禮貌,有些會在辦事之前燒一桌菜,有些則是喜歡談心.....

而問這些男人會不會對自己的太太這麼做時,他們的回答是"不會".他們找援交這個行為除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其實也發現他們心靈上是不足的,對自己的太太,他們有太多的忌憚了,所以只能在外頭找其他的不認識的女生做這些事情.Yes,"因為不認識",所以少了很多的顧忌,而他們需要付出的只是錢而已...
女主角是除了是一個雜誌記者之外,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媽,整部電影看下來,隱約的覺得她的心靈也是空虛的.孩子們,一個進入叛逆期,另一個則是處在正迷戀電玩的年紀,而她的先生則是一個以公事為重的男人,很多時候都顧不上她的感受,可以說是沒有人會理會她的感受,所以她似乎只能寄情於工作之中,而當然開始採訪這兩個女孩之後,原本剛開始時對兩個女孩都有點鄙視,而到最後,在她聽了女孩們以及那些恩客們的故事之外,她開始對女孩有點改觀,也從女孩們描述她們接客的過程中,對男人們的想法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了...

我特別喜歡導演在最後幾個鏡頭的安排,在餐桌上的那一幕,最後回家的那一幕,以及最後一家人吃早餐的那一幕,純個人想像--在餐桌上,看著先生以及他的上司們一直談的那些風花雪月,其實她也想扒下這些人的假面具,別再這麼的虛偽;回到家,她其實想藉由這方面看看彼此在生理交流之後,能否也開始進入心靈的層次.早餐--不論前一天是如何,在小孩面前還是要表現的恩恩愛愛的..

~~~~~~~~~~~~~~~~~~~~~~~~~~~~~~~~~~~~~~~~~~~~~~~~~~~~~